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总产出的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率与劳动力增长率之和,德、日两个战败国在实物资本饱受战争破坏的条件下迅速崛起,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实行的、以资本积累为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未取得预期的成效。这些现象引起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一些思想敏锐、视野开阔的经济学家发现,人力资源质量的改善,是经济增长的取之不尽的重要源泉。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的论文,首次创立了个人的收入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50年代末期,美国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的社会》一书中提出,“现代的经济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重要。”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提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利·贝克尔进一步构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把它视为决定劳动收入的一般理论。贝克尔还把肖伯纳的“经济是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这句格言,作为自己的经济哲学。总之,人力资本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在经济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堪称经济学中的革命性观念。
我国目前对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有两个侧重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进行研究;就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进行实证研究。侯风云博士的《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在对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一书,对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一般理论、中国人力资本形成的现状以及促进我国人力资本形成的对策,作了全面的论述和剖析。作者将人力资本投资和形成过程的特殊性与其他形式的资本投资进行比较,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独创性的发挥。作者从理性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假设入手,揭示了不同投资主体在不同投资形式中的不同行为特征,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各种非经济因素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影响,并由此引出对制度问题的关注。这一研究范式,使作者得了比较全面的结论,并使对策建议更为切实。